近日,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支持、NBA竞猜植物保护学院主办的“第四十期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培训班暨农作物病虫测报培训40周年成果评价会”在NBA竞猜召开。来自国内植物保护领域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多名专家学者为大会作了专题报告。
“四十年如一日的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培训班,不仅是测报班中的‘黄埔军校’,更是‘南农品质’的完美体现。”NBA竞猜副校长陈发棣在会议上说。40年来,全国测报技术培训班累计为全国测报体系培养和输送了2200名测报技术人才,全国病虫测报对象由最初的粮棉油的30余种病虫扩大至目前的粮棉油菜果茶桑的180多种,形成了50种重大病虫测报技术标准体系,灯诱、性诱等测报工具及其自动化监测技术不断丰富,物联网和信息技术应用进步迅猛,病虫测报进入现代技术发展的新时代,测报培训业已成为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基础性、保障性地位的见证者和守望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吴孔明表示,植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大问题。中国常发性的农作物病虫害有1000多种,根据农业部的分类大致分为三个类群,第一个类是重大的,必须从国家层面上进行管理;第二类相对重要,但不是全局性的,在省的层面上;第三类是局部的、地区性的害虫。吴孔明在会上作了题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成虫监控技术与策略”的报告,阐述通过“观测害虫迁飞的行为”来了解“迁飞害虫的生物学特征”,从而形成“迁飞成虫防控思路与技术”。
据悉,我国在害虫迁飞规律与测报技术、测报人员的专业培训与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和突破:采用雷达技术与海量数据分析方法,首次成功展现了高空昆虫迁飞的宏伟场景,发现了高空迁飞昆虫惊人的数量与生物量--300公里长度内年飞越的昆虫生物量可高达3200吨,巨大的高空种群数量为迁飞害虫的落地成灾提供了条件;明确了稻飞虱、粘虫和草地螟等重大迁飞性害虫的迁飞规律和暴发机制,为其发生的精准测报提供了理论依据;组建了一系列适用于迁飞性害虫的测报指标和方法;创建了基于GIS、轨迹分析、灯诱技术和数据平台为一体的新型测报技术,大大方便了虫情数据的收集、处理和运用,为有害生物的自动化测报体系建立奠定了基础;创建和坚持长期开办全国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培训班,建立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测报技术推广与应用的模式。研究成果已出版论著教材7部,发表论文108篇(其中SCI论文25篇),获得专利授权12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3件,建立农作物虫害测报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4项。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在会上强调,我国现在的植保领域面临一个新的转变时期,中央提出了改革以及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我们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应满足人民的需要。这对作物病虫害的测报中绿色防控显然最重要。应当进一步调查病虫的发生率,把对作物病虫害的培训和研究放在重中之重。
据介绍,197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农林部设立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并开始由中央和地方联合投资建设省级测报站和区域性中心病虫测报站,拉开了建设全国范围的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监测网络的序幕。1979年,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正式委托南京农学院(现NBA竞猜)植保系开展培训工作,我国农作物病虫测报培训工作正式启幕。(许天颖 鞠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