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基础研究进步明显,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中国科学家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也越来越多,部分研究领域经常会有重大突破性进展。
《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和《细胞》(Cell)作为目前国际上最顶尖的学术期刊,每期发表文章数量都很少,发表文章基本也代表了相关领域的顶尖研究成果。此前,青塔已经多次报道2018年前5个月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发表的部分CNS文章。
进入6月份,这种势头依然非常强劲。今天(6月8日),中国科学家又连发3篇Science,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其中,NBA竞猜、中国农科院等合作发表1篇,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武汉大学宋保亮研究组与新疆医科大学马依彤合作组等联合发表1篇,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章新政教授与李梅教授等合作发表1篇。
NBA竞猜、中国农科院等合作发表一篇Science
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领衔的科研团队系统解析了水稻粳稻与籼稻杂种不育问题及遗传特性,发现自私基因系统控制水稻杂种不育,并影响稻种基因组的分化。该研究有望解决水稻杂种不育难题。相关研究成果6月8日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期刊。
自私基因是指双亲杂交后,父本或母本中能控制其自身的DNA片段优先遗传给后代的基因。它使亲本自身的遗传信息能更多、更快地复制,并能更多地传递给子代,其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2017年《科学(Science)》曾报道了小鼠和线虫自私基因的非孟德尔遗传现象。这些研究表明在动物中自私基因驱动了基因组的进化,并影响了物种自身的稳定性。但关于植物的相关研究尚未有任何报道。
杂交稻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如何进一步提高杂交稻的产量,急需寻找新的技术途径。研究表明,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比目前的杂交稻能进一步提高单产15%-30%,但籼粳杂种存在半不育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籼粳杂交稻产量的提高。万建民院士团队在解决这一难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研究发现,水稻杂种不育性受水稻自私基因位点qHMS7的控制,并发现水稻包含三个紧密连锁的基因ORF1、ORF2和ORF3,其中ORF1基因编码一个未知功能的蛋白;ORF2基因编码一个杀配子的毒性蛋白,以母体效应导致花粉死亡;而ORF3基因编码一个解毒蛋白,以配子体效应保护配子,使携带ORF3基因的花粉可育。在“祖先野生稻-普通野生稻-亚洲栽培稻”的演化过程中,ORF1一直被保留,ORF2从没有毒性功能逐步演变成有毒性功能的类型,ORF3是在普通野生稻中由ORF1基因复制产生,并获得解毒功能,在随后的稻种驯化过程中被选择传递到亚洲栽培稻品种。研究表明,粳稻品种同时携带毒性的ORF2和解毒的ORF3,而南方野生稻只含有无毒性的ORF2,在其杂种F1中,携带南方野生稻基因型的花粉因缺乏ORF3保护而死亡,携带粳稻品种基因型的花粉因有ORF3保护而存活,最终导致后代中没有纯合的南方野生稻基因型个体存在,群体分离不符合经典的孟德尔遗传模式。
该研究阐明了自私基因在维持植物基因组的稳定性和促进新物种的形成中的分子机制,探讨了毒性-解毒分子机制在水稻杂种不育上的普遍性,为揭示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雌配子选择性致死的本质提供了理论借鉴。
该研究由中国农科院与NBA竞猜合作完成,并得到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的大力支持。
《科学》(science)链接: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0/6393/1130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JE_HoyKkz7Y0wgJFBFE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