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谈】张绍铃:要给学生订做一双“合脚的鞋”

发稿时间:2018年06月27日来源:南农新闻-NJAU NEWS作者:宣传部 陈洁

张绍铃,二级教授,博导,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NBA竞猜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果树学重点学科点点长。迄今已培养博士后及留学生7名,博士60名,硕士103.指导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专利50多项,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获得我校园艺学院唯一的、也是我国以梨为研究对象的唯一的1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培养学生是一项系统工程

记者:张老师,您是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也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教书育人方面,培养出的学生很多也已经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一边是科学研究,一边是人才培养,您是怎么样做到“两全其美”的呢,有哪些特色和经验?

张绍铃:谈不上“两全其美”,但确实可以“相得益彰”。科研不是靠单打独斗的,那么教书育人更是如此。在培养学生方面,我们课题组一以贯之的思想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把所有人的能量都聚集起来,才能得到最大的成效。

在课题组里,所有的工作既“不分彼此”,又有明确分工。除了由各位导师对自己学生的研究方向和进展等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外,还会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进行分组汇报,比如品质与生理组、分子育种组、细胞信号转导组等,将所有导师同一研究方向的学生都集中在一起进行讨论交流,导师们根据各自的专长领域分头推进研究和产业实践。有的老师善于指导学生读文献、写论文,有的老师善于指导学生做实验,还有的老师在田间实践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我们会根据培养工作的需要,把学生进行分组培养和管理,那么每个学生不仅仅能获得来自自己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指导,还可以汲取团队每位老师和前辈的经验,课题组优秀研究生的培养都是大家分工合作的系统工程的成果。

  

导师一定要给学生订做一双“合脚的鞋”

记者:可能老师的研究特长大家都已经比较明确了,那么对于刚刚入门的学生的分工又基于什么呢?

张绍铃:对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和要求是一致的,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可能各自有不同的基础,和对未来不同的规划。因此,学生入门后,导师们就会一对一的与学生谈话,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需求,然后为他们“量身订制”学习方案,比如查找和阅读什么样的文献,确定研究兴趣与方向,掌握田间实践技能……在满足学校对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再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比如,毕业后有创业计划的学生,就尽量多安排田间实践相关的工作;而以考博为目标的学生,则会多设计基础研究相关的内容,研究尽量深入一些。作为导师,我们尊重每一名学生自己设定的目标和规划,不会轻易改变学生的兴趣方向。

导师给学生制定适合他的学习计划非常重要,不仅要适合他的个人基础情况,也要适合他未来的发展目标,一定要给学生订做一双“合脚的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走好脚下的路。

我们曾经遇到一名学生,本科的时候就表示有兴趣投身于果树的科研工作,那我们就根据她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安排合适她的研究工作,帮助她提前开始承担科研任务,在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下,这名学生本科期间就发表了研究文章,还被我们推荐到美国去直接读博士,并在不到30岁的年纪获得了“2017年度珍妮布劳格小麦女性青年科学家奖”,成为该奖设立8年以来第2位获奖的中国女性。。

  

要让学生多“试错”

记者:培养学生肯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外,在培养过程中,您觉得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张绍铃:要注意的当然有很多,我觉得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多“试错”。学生嘛,是要来学习自己不足的地方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有做的不好、甚至做的不对的地方,老师要做的不仅仅是告诉学生不足之处在哪,而且还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去“试错”,让他在多做的基础上能更多发现自己的不足,更多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寻找改善和提高自己的途径。

曾经有一名研究生,立志从事科研工作,我给他安排了本研究领域比较前沿的梨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课题。重点突破花粉管线粒体提取等技术难题。但这名研究生本科期间的研究基础不是特别好,面对这样的科研难题,压力比较大。我一方面不停给予他鼓励和支持,另一方面也不断和他一起分析、讨论研究方案和试验细节,指导他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协助他继续推进。经过2年的努力,该名研究生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在plant journal等国际知名期刊上连续发表了3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解决这一研究领域的重大技术瓶颈,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也因此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我们还针对近年来大部分生源缺少生产实践基础的情况,鼓励学生参加研究生工作站,多进行田间实践,在生产实践中了解生产需求,再来反馈到研究工作中,引导学生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编辑:

阅读次数: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