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云南个旧超级稻百亩片测产突破每公顷17吨,平均亩产11152.3公斤。图为割稻测产现场。
受访者供图
第二看台
通 讯 员 全思懋 许天颖
本报记者 张 晔
9月2日,云南个旧市大屯镇的百亩方水稻田再创高产纪录,经谢华安、罗锡文、朱有勇、张洪程四位院士组成的专家组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152.3公斤,最高田块达到1209.5公斤/亩;远在千里之外的江苏张家港杨舍镇,今年的水稻虽然还未收割,但是长势旺盛,去年也曾创造了958.7公斤/亩的江苏高产记录。
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品种、不同地理环境,却是屡创高产纪录,秘诀是同样的“利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17个水稻主产省5年累计应用1.4亿亩,水稻亩增产50.4公斤,亩增效193.8元。累计增粮72.4亿公斤,增效278.4亿元。作为农业部“绿色增产”的首推技术,面对“中国人的饭碗能不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粮食问题,该技术给出了一份科学解答。
“按图施工”,水稻不再望天收
“人的早餐、中餐、晚餐吃多少要定量,吃多了会虚胖,吃少了又营养不足”。NBA竞猜水稻栽培团队丁艳锋教授将水稻的栽培与人的生长发育作比,“跟人的生长是一个道理,到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补充什么营养是确定的。”
然而,在1980年以前,我国的水稻种植多采用“看天种地”的经验模式,肥料施多施少全凭经验。后来,我国科学家开始探索水稻生长的规律,水稻的高产群体特征以及数量、质量指标受到关注。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创始人凌启鸿教授告诉记者,该技术根据水稻高产生育的基本规律,做到“生育有模式、诊断有指标、调控有规范,措施可定量”。
科学家根据作物的目标产量、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土壤肥力情况,以及当季的需求量等指标,精确测定水、肥的供给量,设计出栽培方案并“按图施工”,从而在不做任何遗传基因修饰的前提下,实现水稻的高产。
多“减肥”少吃药,告别“虚胖”
云南个旧县,虽然地处高原,光照充分产量高,但过去这里的水稻亩产量只有800公斤,与传统认知中的“高原高产”大相径庭。
2005年,NBA竞猜水稻栽培团队在云南建立了专家工作站,着力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云南立体生态区的研究示范与推广。2013年,开始在个旧市大屯镇镇示范应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并派研究人员长驻,与当地技术人员进行数据收集和技术实践。
从2015年起,示范区按照不断完善的精确定量栽培设计方案实施,平均亩产达到1067.5公斤,首次突破16吨/公顷,创百亩连片平均亩产最高纪录。至2016年,云南个旧百亩连片方平均增产达20%。
贵州省农科院周维佳研究员结合自身团队在贵州的高产栽培实践,认为连续4年在云南省立体生态气候条件中创下高产记录,可以证明用了这个技术就可以实现高产。
云南省农科院杨从党研究员告诉记者,云南是水稻种植生态最复杂的地区,从海拔76米到2670米,稻区均可应用该技术,且均创造了950公斤以上的高产,获得了节本20%、增产10%的综合效果,说明该技术的科学性和广泛适用性。
增产的同时,投入却并未增加。这套栽培技术的一项重要优势在于“绿色”“生态”,目前全国使用该套技术的300多个试验点,平均增产18%,氮肥利用率高达45%,节水、减药20%以上。
NBA竞猜农学院李刚华教授告诉记者,根据田间实践,新技术的使用能有效减少肥料用量15%左右。
“别小看了这15%的‘减肥’,带来的生态效益不容小觑,水稻个体含氮量高、种植密度大、空气湿度高,极容易导致被称作‘稻癌’的稻瘟病和纹枯病,一旦染病,水稻就会大面积的倒伏、减产,甚至绝收。”李刚华说,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能有效降低水稻个体中的冗余氮肥,让个体健壮,在栽培方式上讲究通风性、透光性,有效降低了水稻病的发病几率,减少农药用量20%以上。
原文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8-09/17/content_403974.htm?div=-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