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北太湖之滨稻谷飘香,对32岁的壮族小伙子黎泉来说,这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趁着中晚稻尚未开镰,他必须在已收割的稻田里完成开沟、种油菜等任务。国庆期间,他开着拖拉机翻耕了近300亩土地。
每天早晨5点多,黎泉巡视一遍稻田,这是一天工作的开始。作为苏州市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经理,他“管辖”着近2000亩水稻生产。从插秧到收割的每个环节,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如今,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的御亭农产园,说起黎泉,干活儿的大爷大妈们并不感到陌生,“小伙子是研究生,也来种地”。
2012年,还在NBA竞猜读研的黎泉,被学校派到苏州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习,配合研究太湖稻区高产栽培课题。从此,这位来自广西的壮族小伙子,扎根望亭的稻田沃土间。
在黎泉的广西老家“九分石一分土”的特殊环境下,农业机械化很难推广。他记得,小时候一早跟随母亲上山干活儿,到太阳高照时就下山。家里总共只有1亩地,却分散在山里五六处平缓地方,甚至是石头缝隙处。
实习期间,他看到当地的机械化种植,学习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的他被深深吸引。
在老家村子里,考上大学并读研的年轻人很少,黎泉是其中一个,这一度让父母引以为傲。可一个硕士生跑到离家2000公里外的农村种地,父母并不理解。
“其实随着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种田也可以高大上。”他说,公司近2000亩水稻管理,仅仅需要七八个人。“以前的农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在一线,不会农机操作就没有发言权。为了实现田间有效管理,黎泉从2013年毕业时开始学习农机操作。如今,他熟练掌握了拖拉机、收割机、植保机等操作,成为公司最出色的农机手之一。
对于有机稻、绿色水稻种植方法,黎泉非常熟悉。从蓖麻、香根草的杀虫作用,到利用雌性激素的生物防治方法,从油菜花旋耕入地,到土地翻耕等土壤肥力保持法,他像在实验室里一样,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很多东西在他手里“出了新花样”。
“因为不赚钱,一般农户不愿种油菜花,更不愿直接旋耕入土。其实,把土地改造好,种出的大米口感更好。”黎泉介绍,他们尝试用米糠作肥料,把米糠均匀地撒在水稻田表层,将土层封闭起来,使杂草不能生长。
在整个水稻管理上,他们做到不用化肥、不用农药,并人工拔草,终于种出不撒一点儿农药的有机米。为此,他所在的公司在2014年拿到了苏州第一张有机大米证书。
相比其他行业,做农业辛苦,学农的学生一般不愿到一线去。但黎泉觉得,既然选择这个行业,就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
2014年,黎泉被派到东北考察两个月。为了能全程跟踪水稻生长,他坚持和农场工人一同劳作。凌晨1点多,他和工人们一同运秧苗,晚上7点才收工。因为太困,他常在等待运秧车的间隙躺在编织袋上睡着。
在太湖之滨的稻田,从育秧到成米各个环节,黎泉都全程介入,看着亲手培育的水稻一点点长大,直到开镰收割,脱粒成米。
“农业很有奔头,眼光要看得长远些。”近几年,他发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政府对农业人才、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越来越大。
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党委书记顾敏提出,要“像规划城市一样规划农村、像发展工业一样发展农业、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农田”,围绕特色水稻田园乡村建设,通过农业高质量发展,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前不久,在望亭镇举办的首届丰收文化节活动上,黎泉成为望亭镇十大新型职业农民。而在2015年,黎泉获评“阳澄湖农业突出贡献人才”,获得30万元安家补贴。随着“阳澄湖农业人才计划”不断升级,以及望亭本地对创新创业的扶持,越来越多新型职业农民聚集这里。
“和土地有缘分。”6年来,黎泉也曾对职业选择有过怀疑,但他坚持了下来。黎泉记得,在学校里读书时,他想着,如果能天天走在田里,看着一望无际的风光,该有多好。如今,他的愿望实现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超 通讯员 张慧 金扬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