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4年的起跑线上,江苏各地正以奋斗姿态“奔跑开局”。
1月3日,“江苏新年第一会”召开后的第一天,省委书记信长星就开始走访调研,省农业科学院是“第一站”。信长星勉励躬耕田野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把更多论文写在大地上,为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增动力、添活力。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新年“第一调”便聚焦“农业科技”,体现了江苏对抓实“三农”工作的重视,彰显出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笃定和决心。
研发更多“好的创新成果”
在省农业科学院,信长星首先来到国家草莓种质资源圃、草莓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区,详细了解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利用、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创新以及产量效益等情况。
据了解,省农业科学院是国内最早从事草莓研究的单位之一。1953年至今,省农业科学院草莓创新团队已育成32个草莓品种,所有的品种均有配套的技术和模式,形成了高效生产新体系。其中,“宁玉”已成为全国五大主栽草莓品种中唯一一个国产草莓品种。
一系列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草莓种植户的田里落地生根、落地生金。据统计,江苏每年约有30万亩的土地用于栽培草莓,省农科院选育出的适合全国栽培的草莓新品种中,草莓种植的平均亩收入为2万-4万元,优质草莓品种亩收入可达7万元。一颗“小草莓”做出“大文章”。
在智慧番茄馆,信长星察看设施果蔬智能化生产与知识服务云平台,观摩机器人自动采摘番茄,了解平台使用和维护成本。他说,好的创新成果,既要技术先进,又要成本适宜,才能加快推广应用、创造更大价值。
“好的创新成果”内涵已然明晰,那具体的模样是什么?透过田间地头的实践,或许可以窥见一二。
如时代楷模赵亚夫在镇江戴庄村探索的生物多样性农业发展模式,不仅让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至4万元,更推动戴庄农业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不断向好。如今,戴庄的有机稻田里,昆虫达到145种以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率团队探索创建的水稻丰产“良法”——水稻丰产定量化栽培技术体系,让水稻耕作更加轻简化、机械化、精确化,在全省多地连续多年实现亩产800公斤以上纪录。
这些写在大地上的“论文”恰是“好的创新成果”的具体模样。如今,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87%。
信长星在调研中表示,希望大家聚焦科技前沿、立足省情农情,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智慧农业新模式。
握紧“芯片”保障粮食安全
在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信长星深入了解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创新利用和稻麦、蔬菜育种情况,并围绕优质玉米地方品种挖掘利用、粳稻品种推广种植、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等与科研人员探讨交流。2022年揭牌的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是我省重点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承担着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协同打赢种业翻身仗的重大使命。
这个专门研究“农业芯片”的实验室有着厚实的科研“家底”:大豆育种盖钧镒院士团队、小麦育种程顺和院士团队、水稻育种万建民院士团队、林木育种曹福亮院士团队、水稻栽培张洪程院士团队等5名院士领衔的战略科学家梯队和人才团队,以及省内从事农业生物育种的3000余名创新人才。
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成立一年多来,瞄准种业重大技术攻关启动了一批科研项目。如南京种质资源基地、南京江宁水稻资源与育种基地、南京溧水旱作基地、扬州高邮现代农业科教基地、海南江苏南繁育种基地正按照新育种目标要求,对生物育种科技创新基地提档升级;新成立“国际粳稻联合研究中心”,为从事粳稻种质资源引进、创新、育种和栽培技术及品种推广等方面的研究人员提供培训和能力建设;成功克隆水稻籼粳亚种关键基因,为优质高产育种和广亲和水稻种质资源创制提供有力支撑。
优良种质是增产丰收的保证。江苏粮食总产量连续10年超700亿斤的好收成就与优良种质的贡献有关。据省农业农村厅统计,2022年,全省秋播小麦商品良种比例达92.3%;2023年,全省水稻国标三级以上优质品种种植面积占92%。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优良种质是端稳饭碗的保障。
信长星表示,希望实验室紧扣国家战略、江苏所需,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保障粮食安全上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携手西部共取“致富经”
近年来,省农科院持续深化与青海、新疆等地农业科技合作,成效显著。调研时,信长星听取了帮扶合作情况介绍,并与正在跟班学习的新疆伊犁州农业科技人员交流。
向兄弟省份输送科技力量是江苏“三农”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通过送技术、育人才,大丰的耐盐碱水稻长到了戈壁滩上,江苏人爱吃的小龙虾“游”到秦巴山区的水稻田里,陕西汉中的酸菜、木耳出现在江苏人的餐桌上。
2000多公里外,青海西宁市玉拉村的变化是苏青农业协作的一个缩影。从投入700余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帮助玉龙村建成多栋温室,到多次组织玉拉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主要负责人到江苏省农科院培训学习,再到在该村设立“西宁高原草莓种业研究院”,江苏农业科技不断助力玉拉村引进和培育新品种、拓展草莓销路。截至目前,玉拉村的设施草莓年亩均收入突破12万元,带动350个劳动力稳定就业,每户增加年收入3万元左右。
在新疆伊犁州,江苏省农业农村厅2020年就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签订了5年合作协议,帮助该县发展渔业产业。在江苏省渔业专家的长期跟踪指导下,伊犁悦然生态农业公司稻蟹养殖基地的螃蟹成活率从最初不到30%,达到了现在的80%。如今,全县的稻田套养螃蟹小龙虾面积已达1700余亩,池塘养殖罗氏沼虾等500亩,预计全年经济效益突破1500万元。
在距离南京1500公里外的贵州省麻江县,一批批来自NBA竞猜的师生将农业技术优势与当地特色产业有效嫁接,发展出林下鸡、红蒜、锌硒米、蓝莓、蔬菜、花卉、生态畜牧等特色产业,带动7500多户3万多人受益,户均增收1万多元。不仅帮助麻江摘了“贫困帽”,还为麻江的乡村振兴贡献出南农力量。
站在累累硕果之上,未来的协作方向十分明晰。
信长星说,要坚持优势互补,把江苏的创新所长与当地的特色资源有机结合,拓展全方位合作,更好助力产业发展、群众增收。
新征程上,把握四个“要”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农业兴。有着“鱼米之乡”美誉的江苏,地跨南北、沃野平畴,农业基础实、底子厚,在这里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大有可为。
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农业科技现代化是重中之重。江苏该如何担负起“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光荣使命?信长星在省农科院调研时,与专家学者座谈,听取大家对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意见建议,并提出四点要求:
要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积极推进,发挥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牵引带动作用,不断推出高水平创新成果,下大力气解决“卡脖子”问题。
要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加大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全过程、全链条、一体化服务体系,充分激发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要在对外交流合作上走深走实,建好中国—太平洋岛国农业合作示范中心等平台,让友好事业历久弥新、历久弥坚。
要在建设现代农业科研院所上更进一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
四项要求为江苏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擘画出充满科技范儿的新时代鱼米之乡美丽图景。
崭新的1月,田间的小麦分蘖生长,大棚里的草莓和蔬菜生机盎然,春天正在向我们走来。而那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也不曾停歇,无论是在千里之外的海南南繁育种基地,还是各地的“试验田”、实验室里,一个个为了新的“丰收”而辛勤耕耘的忙碌身影,都在用实干为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增动力、添活力。
(文中部分素材源自新华日报)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苑青青 孙秦旺
原文链接:https://m.jschina.com.cn/v3/waparticles/01166a4745744b46bdaf900b32795c42/Q8icNzeb9aw5ML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