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通讯员 许天颖
“景嵩,源哲,你俩要注意喷洒的频率,要均匀,让茶树们均匀吸收……”4月底,溧水芝山村的茶园里,春茶采集已经结束,年轻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新一季的研究。他们正在给修剪过后的茶树喷洒他们研制的炭基营养液,希望下一季有更好的结果。
这群年轻人正是NBA竞猜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潘根兴教授团队的研究生们。这些年来,一批又一批师生将青春热血融入乡村振兴主战场,形成“专业教师+博硕士人才团+学生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大科技小院学生回信一周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近这些扎根乡村的“新农人”,感受青春的力量。
田间劳作的年轻人成美丽风景
“就像辛苦了一段时间的人,需要喝点茶和咖啡休整,然后再起航。希望我们配制的营养液符合它们的口味。”杨胜男、覃景嵩和王源哲是潘根兴教授团队的研究生,他们已经在芝山村“驻村”2个多月,除了书本学业,大部分时间,他们会在田间地头采集、实验、观察。记者到来时,他们正在给茶树喷洒炭基营养液。
“你看,这是我们之前的试验田,这个茶尖明显比不施炭基肥的茶尖要长,而且这里的枝丫明显比那边的茂盛。”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杨胜男喜不自禁,“知道你们要来,我们特地留了几棵没有修剪的茶树给你们看看。”杨胜男说,现在春茶采集结束,工人们修剪了茶树。“当下,我们就想着,在茶树休整期,让它们‘喝’我们特制的营养液,让茶树心情愉悦,看看下一季的茶叶的收成会不会更好。”她说,过上几天,他们会采集茶树的叶片,到实验室去做检测,经过系列实验,就能得到最佳“营养液配方”,再调整最佳施肥频率,就可以扩大“喝液”面积了。
“嗨,龙哥,我们这里啥时候开始插秧……”记者采访时,迎面走来一位小伙子。这位农民口里的“龙哥”是一位95后,他叫龙国刚,是杨胜男他们几人的师兄。2021年,他来到这个偏僻乡村,原本只是为了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如今,龙国刚成了合作社的骨干——改良土壤、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每一项都是他的强项。
从2021年到现在,潘根兴教授团队大概有20多位研究生(博士生)先后来到芝山驻村。
暮春的溧水芝山村,山山水水,白墙黑瓦,层次分明,三五游人不时沉醉在乡野村居的墙垣边,而这群在田间劳作的年轻人成了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
“炭”科技在这里传承扎根
一个偏远的村庄,一个教授团队,为啥能走到一起?
那要从2019年说起。那年,李其军接过芝山村村支书的重担,当时,这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优质产业,近3000亩农田抛荒,农民没有种粮、种地积极性……就在这一年,土壤专家、南农大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教授潘根兴在芝山村调研,发现这里的土壤硒含量很高,认为这是一块适合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的“金疙瘩”。他们一拍即合。
“我想着,我们的科研需要有落地,需要变成生产力。”在深入了解当地土壤的资源禀赋后,潘根兴决定将实验室的“宝贝”——炭基生态肥引入。接下来,潘根兴的学生、南农大刘晓雨副教授来了,学生的学生也来了。他们致力于将秸秆、果树枝条和其他生物质废弃资源热解炭化生成的生物质炭,依据现代土壤肥力和健康原理,将生物质炭与建在村内的牧原养殖场粪污进行“炭粪催化协同发酵”处理,制成富碳高养分洁净的炭基有机肥;将生物质炭活性提取成分与矿物养分配比融合制成生物活性液体营养剂(植物健康调理剂),结合炭基复合肥,构成了“一炭三肥、土壤-植物双向调理、全程配合、改土促生优质高效”的炭基生态健康农业集成技术,全面覆盖合作社优质稻米、果树、蔬菜和茶叶生产。
“大家看,作物根系的分布,说明这块土壤不肥沃。”在芝山一个深80厘米、宽1米的“地洞”里,刘晓雨给学生们上课。他说,作物的根系很聪明,哪里的土壤让其舒服,它就去哪里。“好的土壤,能调节水、氧气、有机物等,摸起来比较软,颜色也比较暗。”改善土壤,“炭”科技在这里不停奔跑。
“穷村寨”变“网红”成“金山”
“真没想到,我们这里发生了这么大变化。”村民王竹梅坦言,2018年以前,南京溧水的芝山村是个“穷村寨”,大片的地被撂荒。“现在,我们村也成了‘网红’,好多城里人来这里乡村游,节假日用‘人潮如织’形容真的不为过。”
目前,芝山村园区已种植绿色富硒大米3000多亩,特色优质富硒水果500多亩,绿色富硒茶200亩,绿色富硒蔬菜30亩。同时推进农文旅融合,配套了酒窖、瓷窑、油坊、豆腐坊、蜂场、特色餐厅、民宿等,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经过炭基肥种出的富硒水果、富硒贡茶、富硒蔬菜等也成了“网红”!
“环境美了,农产品的品质提升了,农民的收入也高了。”村支书李其军坦 承,在这个过程中,青春的力量、“炭”科技的力量功不可没。
原文链接:
http://njrb.njdaily.cn/html/2024-05/05/content_54_149608.htm